= C.S. Peirce: on signs /(美) 皮尔斯著 赵星植译
ISBN/ISSN:978-7-5614-8134-9
价格:CNY56.00
出版: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12
载体形态:11, 296页 图 ;24cm
丛编:符号学译丛
附注: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基金资助
简介:《皮尔斯: 论符号》共分为四章, 主要内容包括: 符号研究的现象学基础 ; 符号的三分构造 ; 符号的三个三分法分类 ; 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李斯卡: 皮尔斯符号学导论》共分为符号学学科 ; 符号语法学 ; 批判逻辑学 ; 普遍修辞学四章, 主要内容包括: 作为形式科学的符号学、符号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符号学在科学体系中的角色、符号学的划分、作为共识之学的符号学等。
合订:李斯卡: 皮尔斯符号学导论 李斯卡
统一题名:C.S. Peirce : on signs
中图分类号:H0
责任者:((美)) 皮尔斯 ((Peirce, Charles Sanders),) (1839-1914) 著 李斯卡 ((Liszka, James Jacob)) 著 赵星植 译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论符号”及“皮尔斯符号学导论”两部分。前者是过对皮尔斯手稿、信件、笔记中的符号学部分的选取,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的“符号研究的现象学基础”“符号的三分构造”“符号的三个三分法分类”以及“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呈献给中国学界。后者是将李斯卡关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梳理成果翻译而成,向中文读者呈示了连贯的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豆瓣作者简介: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 (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符号学最主要的创始人。皮尔斯身后留下10万多页手稿、笔记、信件,是思想史的一座富矿,至今持续影响着当代符号学运动的发展。
詹姆斯•雅各布•李斯卡(James Jacób Liszka),美国皮尔斯学会前任主席(2013-2014),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分校副校长、教务长,哲学教授。研究方向: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译者简介:
赵星植,符号学与传播学专业博士;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传播学理论。
目录:
皮尔斯是符号学最主要的创始人。
本书是皮尔斯关于符号的论述的集合。
本书是皮尔斯符号学文献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
是每个研学符号学的人必读之书。
总目录:
回到皮尔斯:代序(赵毅衡)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论符号
詹姆斯•雅各布•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
附录1:皮尔斯符号学术语中英对照表
附录2:皮尔斯符号学术语英中对照表
译后记(赵星植)
分目录:
皮尔斯:论符号(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 著,赵星植译)
代序:回到皮尔斯(赵毅衡)
引论:符号学的定义
1. 符号学的定义
2. 符号学的门类
第一章:符号研究的现象学基础
1. 现象学的主要领域
2. 现象范畴
3. 第一性
4. 第二性
5. 第三性
6. 意识的范畴
7. 范畴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符号的三分构造
1. 符号或再现体
2. 对象
3. 解释项
第三章:符号的三个三分法分类
1. 第一种三分法:质符、单符、型符
2.第二种三分法
(1)像似符
(2)指示符
(3)规约符
(4)三类符号对比
3. 第三种三分法
(1)呈符
(2)申符
(3)论符
4. 符号的进一步分类
第四章: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符号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2. 符号学与逻辑
(1)演绎
(2)归纳
(3)试推
(4)其他逻辑现象
3. 符号学与修辞
4. 探究社群与真相
(1)探究社群
(2)真相
皮尔斯符号学导论(詹姆斯.雅各布.李斯卡 著,赵星植 译)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符号学学科
1. 作为形式科学的符号学
2. 符号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符号学在科学体系中的角色
3. 符号学的划分
4. 作为共识之学的符号学
5. 符号学的一般特征
6. Semeiotic和Semiology:作为学科的比较
第二章符号语法学
1. 符号的一般形式条件
(1)符号的基础(呈现条件)
(3)符号的对象(再现条件)
(3)符号的解释项(解释条件)
(4)三元关系(三元条件)
2. 符号类型学
(1)基于呈现品格的符号类型学
(3)基于再现品格的符号类型学
(3)基于解释能力的符号类型学
2. 符号的分类
第三章:批判逻辑学
1. 批判逻辑学的基础
2. 对论证的剖析
3. 演绎
4. 作为自然演绎之再现的存在图系统
5. 归纳
6. 试推
7. 其他推理形式
8. 推理过程
9. 三种推理形式之最终主导原则的有效性
第四章:普遍修辞学
1. 社群的形式条件
2. 作为交流之形式研究的普遍修辞学
3. 交流目的论
4. 作为探究之形式条件研究的普遍修辞学
5. 确立意见的诸种方法
6. 探究社群
7. 目的论:符号以及具体合理性的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卷期 | 状态 |
A | 流通部 | 1336377 | H0/PES | 1336377 | 在架可借 | |
A | 流通部 | 1336376 | H0/PES | 1336376 | 本馆借出 | |
A | 库本库 | 1336375 | H0/PES | 1336375 | 在库阅览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欢迎第1927245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