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 The age of airpower /(以)马丁·范克里韦尔德著 王祥兵,李婷婷译

ISBN/ISSN:978-7-5166-0302-4

价格:CNY48.00

出版: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3

载体形态:363页 ;24cm

丛编:新华新军事参考丛书

简介:本书作者追溯了空战发展史、指导空战的各种学说及其成败之处以及空战的未来发展趋势,勾勒出一幅空中力量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的清晰图景。

并列题名:Age of airpower

中图分类号:E816

责任者:范克勒韦尔德 著 ((Van Creveld, Matin) ) ((以)) (1946-) 王祥兵 译 李婷婷 译

  • 制空权
  • --研究
  • 制空权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空中力量发端于何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它在参与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做了些什么?它又将往何处去?
在《制空权时代》中,著名的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追溯了空战发展史、指导空战的各种学说及其成败之处以及空战的未来发展趋势,勾勒出一幅空中力量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的清晰图景。
空中力量曾是军事史上最具魅力的战争攻防工具。它起源于非常低调的起点,从早期的气球实验及其战争应用,到飞机的发明和在一战中的应用,再到二战时期空中力量的鼎盛,制空权的重要性以194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爆炸达到高峰。然而,作者却认为,二战以后的空中力量发展却缓慢下来乃至逐渐走向衰落:原子弹改变了游戏规则,它使空中力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但也对其起到了束缚作用,对核升级的普遍恐惧,导致了国家军队间的传统战争正被不规则战争等取代,空中力量的运用遇到了“瓶颈”。在“小规模战争”的诸多应用实践中,空战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而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无法控制地面并实施地面防御、难以区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成为空中力量的突出问题。飞机制造同时出现的技术过于复杂、成本高、产量下等问题也表明了其走下坡路的命运。

豆瓣作者简介:

马丁·范克里韦尔德(MartinvanCreveld),1946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并长居以色列。以色列著名军事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获伦敦经济学院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位,并从1971年起担任希伯来大学教职。他在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方面著述颇丰,有22本著作被译为20种语言,其代表作有:《战争中的指挥》(CommandinWar,1985),《补给战:从沃伦斯坦到巴顿的后勤史》(SupplyingWar:LogisticsfromWallensteintoPatton,1977),《战争变革》(TheTransformationofWar,1991),《利剑与橄榄》(TheSwordandtheOlive,1998)和《国家的兴衰》(TheRiseandDeclineoftheState,1999)等。他曾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等军事院校担任讲座教授,还在西方世界多个战略研究机构授课或发表过演讲。他也是继孙武、克劳塞维茨之后第三位有军事著作进入美国军官必读书目的外国军事作家。

目录:

序 言
前 言
第一部分 融入蓝天:1900~
第一章 前史与开端
第二章 通过考验
第三章 远见、组织和飞机
第四章 从战争到战争
第二部分 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1939 ~ 1945
第五章 从胜利到僵持
第六章 工厂之战 智慧之战
第七章 缩紧包围圈
第八章 从航母战到大决战
第三部分 史无前例的战争:1945 ~ 1991
第九章 主导因素
第十章 喷气式飞机与直升机
第十一章 导弹,卫星,无人机
第十二章 纸上谈兵
第四部分 小型战争:1945 ~ 2010
第十三章 海军航空的黄昏
第十四章 从朝鲜到西奈
第十五章 从西奈到德黑兰
第十六章 虚假的胜利?
第五部分 人民战争:1908 ~ 2010
第十七章 最初四十年
第十八章 失败与离开
第十九章 一场太遥远的战争
第二十章 越南战争之后
结 论 衰落:1945~?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卷期 状态
A 流通部 1209717 E816/FKL 1209717 在架可借
A 流通部 1209718 E816/FKL 1209718 在架可借
A 库本库 1209716 E816/FKL 1209716 在库阅览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欢迎第96189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