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15 收藏:0

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theda skocpol /(美)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著 何俊志, 王学东译

ISBN/ISSN:978-7-208-11279-7

价格:CNY52.00

出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载体形态:23,389页 地图 ;23cm

丛编:东方编译所译丛

简介: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作者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该书对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19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1960年代的中国革命等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

并列题名: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中图分类号:K02 K512.51 K260.7 K565.41

责任者:斯考切波 ((Skocpol, Theda) ) (1947.5- ) 著 何俊志 译 王学东 译

  • 社会变革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研究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研究
  • --中国
  • 法国大革命
  • --研究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一种分析现代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转型的参照性框架,并且运用了比较-历史方法,力图对1787-1800年的法国革命、1917-1921年的俄国革命和 1911-1949 年的中国革命的原因及后果作出解释。
第一章斯考切波通过对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革命”理论的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分析原则,其目的在于,为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实际发生的革命事件的特征和疑点确定新方向。但是,作者指出第一章的提纲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论证。
本书的第一部分,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帝制中国的国家政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分析,追溯了这三国革命性政治危机与冲突的根源。分析的重点是,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危机以及革命动乱中的农民起义。并且与作为反例的英国、德国(普鲁士)和日本对比,进一步确认其求同法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为反例提供了解释。
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革命本身——从最初的爆发到相对稳定并有着特殊结构的新制度的巩固:法国的拿破仑体制、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独特的中国共产主义体制。这一部分将特别关注革命领导集团的国家建设与革命后社会中新政权的结构与活动。这三个国家由旧制度转向新制度的广泛而深入的过程,可被视为一种社会革命模式的三个可比较的实例。
因此,本书将着重叙述这些革命的相似点和各自的特点,并以某种与过去的理论或历史的探讨截然不同的方式,即立足于结构性视角、国际与世界历史的背景、国家的潜在自主性和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解释。

豆瓣作者简介:

西达·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 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哈佛大学教授。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卷期 状态
A 流通部 1207106 K02/SKQ 1207106 在架可借
A 流通部 1207107 K02/SKQ 1207107 本馆续借
A 库本库 1207105 K02/SKQ 1207105 在库阅览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欢迎第12956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