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当代争论中的阐释与辩护 = Kant and his criticism of ontological proof /李科政著

ISBN/ISSN:978-7-5227-0625-2

价格:CNY178.00

出版: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10

载体形态:457页 ;23cm

附注: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康德的本体论证明批判及其思想效应研究”(编号: 21BZX090) 的阶段性成果 本体论研究人员

简介:本书结合最新的研究材料重新阐释了康德的批判, 区分并澄清了五个核心论据及其论证目标。对于存在论题, 本书区分了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的两个版本及其发展, 揭示出了长期存在的混淆与曲解; 对于“逻辑的谓词”与“实在的谓词”的区分, 本书批判了当前流行的两种诠释, 并在充分吸收其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诠释。针对近七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康德的批评, 本书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与论证做出了深入的反驳。本书的根本目标是要维护康德提出的一种真正现代性的观念, 即我们所能认识的、所要面对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眼前这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世界, 而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超验存在。

并列题名:Kant and his criticism of ontological proof

其他题名:当代争论中的阐释与辩护

中图分类号:B516.31

责任者:李科政 著

  • 康德
  • --本体论
  • --研究
  • 本体论
  • --研究
  • --德国
  • --近代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理性神学的可能性,并使之彻底退出了哲学研究的中心舞台。然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都对康德提出了质疑,试图挽救理性神学。近期,康德的批判及其核心论据(存在论题)也成了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本书结合最新的研究材料重新阐释了康德的批判,区分并澄清了五个核心论据及其论证目标。对于存在论题,本书区分了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的两个版本及其发展,揭示出了长期存在的混淆与曲解;对于“逻辑的谓词”与“实在的谓词”的区分,本书批判了当前流行的两种诠释,并在充分吸收其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诠释。针对近七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康德的批评,本书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与论证做出了深入的反驳。本书的根本目标是要维护康德提出的一种真正现代性的观念,即我们所能认识的、所要面对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眼前这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世界,而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超验存在。

豆瓣作者简介:

李科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编辑。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曾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世界宗教文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康德的道德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等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第一章 康德的先验理念论
一 先验理念论的要义
二 先天知识的实在性
三 理性的纯粹概念
四 辩证的理性推理
第二章 康德与理性神学
一 普遍规定原理
二 康德的上帝观念
三 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
四 康德的依赖性论题
第三章 本体论证明的发展
一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的证明
二 笛卡尔的两个证明
三 莱布尼茨与康德的证明
第二部分 文本阐释
第四章 康德特定路径的批判
一 康德的五个论据
二 “必然存在者”的可疑性
三 同一性判断的非必然性
第五章 康德的第三个论据
一 最实在的存在者与实在性
二 两种谓词的区分
三 两种谓词的混淆
第六章 康德的第四个论据
一 “Sein”(是)的两种用法
二 “Sein”(是)与“Dasein”(存在)的关系
三 两个存在论题
四 第四个论据的论证目标
第七章 康德的第五个论据
一 主观综合的与客观综合的判断
二 “存在就是被知觉到”
三 纯粹思维的客体
四 上帝作为超感官的对象
第三部分 当代争论
第八章 存在论题的弗雷格式解读
一 弗雷格式的存在论题
二 弗雷格-罗素多义性论题
三 康德与弗雷格的分歧
第九章 存在论题的当代争论
一 依据命题类型的解读
二 海德格尔式的解读
三 舒远招的辩护及其困难
四 存在论题的第三种解读
第十章 本体论证明的当代辩护
一 哈茨霍恩与马尔科姆的辩护
二 普兰丁格的辩护
三 凯特利、谢弗与伍德的辩护
四 J.威廉·福吉的辩护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卷期 状态
A 流通部 1548569 B516.31/LKZ 1548569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欢迎第61369位用户访问本系统